风味特产

药材

编辑:石门政府网 日期:2020-07-23

石门素有“中草药宝库”之誉,其品种繁多,产量丰富,开发历史悠久。据《直隶澧州志》载:“浮邱子,相传黄帝时人,种苦荬于浮邱岗,洗药道水。”据考,浮邱岗即今蒙泉太浮山,道水正打其北麓经过。苦荬亦即一种清热解暑、利尿明目的草药。由此可证石门种药历史,起自上古时代。至于以后的漫长历史阶段,1989年版《石门县志》则有这样的记载:“唐代,高士戴某,摒弃巡府官职,隐于太青山‘巡府洞’(后人取名),自以洞畔仙菲为食,并采仙菲为山民除病,至今遗迹犹存,……明末,著名草医陈宗道系添平土司遥望隘土酋,……酷爱医药,常年亲自上山采集野生药材,同时,开园种药,广施于乡里,‘民间誉为济世神医’。……清末,每年农民采取草药总量在5000公斤以上,民间草医、兽医及从事专业采药的农民近1000人。……民国期间,(中草药)每年销往津市、常德约5吨。建国40年来,药材采集空前发展,能从事药材采挖(含家种药材采挖)和粗加工者1.2万人,年采集量(不含矿物药材)300吨左右,最高采集量(1978年)超过1000吨。”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全国中草药资源普查中,县组成了中草药资源普查办公室,对全县境内的中草药资源进行了普查,发现共有药用动、植、矿物7系,225科1089种。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重点品种中,石门便有228个,占62%。其中珍稀贵重品种达39种之多。


许多中药属动、矿物之列,如动物中的华南虎、金钱豹、棕熊、鹿、麂等,全身是宝,皆可为药;又如雄磺、硫磺、石膏等,亦是矿物药材;而不少珍稀植物也是珍稀药材。由于前文已述,为了避免重复,本篇只介绍其它野生草药及其引种草药与引养动物药。

天麻:兰科,多年生共生草本。成熟的植物体有块茎及花茎,没有根和叶。块茎肉质,淡黄色,长卵形或长圆形,长7~15厘米,有均匀的环节,节处有膜质鳞叶。花茎直立,高1~1.7米,总状花序顶生,花淡橙红色或黄绿色。蒴果长圆形或倒卵形。花期6~7月,果期7~8月。生于海拔400~3200米的林隙或林边。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甘肃、吉林、台湾及西藏。印度、不丹、尼泊尔、朝鲜、日本及苏联远东地区亦有分布。石门自古便产这种珍药材,同治县志中亦有记载。

天麻在中国已有两千年的使用历史,在历代本草中列为上品,其记述最早见于《神家本草经》。块茎主要含天麻素等成分。性平、味甘,有息风、止痉的功能。主治眩晕、头痛、四肢拘挛、麻木、神经衰弱、失眠、风湿疼痛、小儿惊风等。因药源紧缺,近年来已采用人工培植的方法生产。天麻在自然条件下完成一代生活史需历时3年,其间须经过原生球茎、初生球茎与次生球茎的发育过程,才能开花结果。各类球茎在其生长过程中必须依靠消化浸染其皮层的蜜环菌才能生存,其次是依靠表皮从周围土壤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蜜环菌属担子菌纲、伞菌目、白蘑料,它是一种广域分布的菌类,主要营养靠腐生生活。幼小的天麻原生球茎必须及时地与蜜环菌建立营养关系才能生育。栽培时如不及时接菌,天麻的原生球茎将因细胞内贮存的多糖及蛋白质迅速耗尽而死亡。因此及早接种是天麻丰产的关键。过去壶瓶山一带多野生天麻,近年来,亦有不少山民开始种植。

当归:为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特异香气。主根粗短,肥大肉质,下面分为多数粗长支根。茎直立,带紫色。复伞形花序顶生,双悬果。为干果的一种,成熟时不开裂,是伞形科特有的果实。当归其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其功能有五:其一,甘温质润,为补血要药,用于心慌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等。如四物汤。若气血两虚者,可用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营汤等。其二,既能补血、活血,又能调经,为妇科要药。用于血虚或血虚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症。其三,补血活血,又兼能散寒止痛,用于血虚,血滞而兼有寒凝,以及跌打损伤,风湿痹阻的疼痛症。现代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亦取得一定疗效。其四,既能活血消肿止痛,又能补血生肌,故亦为外科痈疽疮疡所常用。其五,养血润肠通便功效,用于血虚肠燥便秘。

七叶一枝花:又名蚤休、草河车、金线重楼、七叶莲、灯台七、铁灯台、白河车、枝花头、海螺七、螺丝七等,属百合科。其系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生于山坡、林下或溪边、灌丛下阴湿处。地下根茎横生,肥厚,黄褐色,有斜形环节,并生须根。茎单一,无毛。叶4~9片,通常为7片,轮生茎顶,叶片长卵形。春夏间在轮生叶的中心抽出花梗,顶端生一朵花。秋季果熟;葫果球形,内有多数鲜红色种子。其根茎为药用部分。性凉,味苦;有小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特效,可用于带状疤疹、痛肿疗毒、跌打损伤、无黄疽型肝炎等方面的治疗。壶瓶山,东山峰一带较多这种野生奇药。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一般于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或用硫磺熏后干燥入药。金银花为半常绿性缠绕灌木,适应性很强,耐旱、耐寒,野生于丘陵、山谷、林边,我国除西北、东北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野生资源较多的有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石门全县境里皆有。金银花在60年代以前,货源大部分来自采收野生,受自然灾害影响和践踏破坏很大,因此货源无保障,供应时常紧张缺货,甚至以藤、叶代用。之后,国家大力扶持生产,直到80年代初,家种面积逐步扩大,加之推广平原栽培和整形修剪等先进技术,加强田间水肥管理等措施,使金银花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有大幅度上升,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 药制金银花呈棒状,长2~3厘米,直径1.5~3毫米,上粗下细,略弯曲。表面绿白或黄白色,密被短柔毛。均以花蕾肥大、色青白、花冠较厚、握之有顶手感者为佳。 金银花为常用中药,性寒,味甘。功能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血毒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等方面的治疗。

白芨:也作白及,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块茎是一味古老的收敛止血中药。有关白芨药名来历还有个传说。大约在西汉时期有一位将官,一次跟随皇上御驾亲征,没想到战事失利,队伍溃散,他只好护送皇帝急急回京。他们一路杀了十几个番将,刚要进关时,却突然闪出六员番将,拦住去路。这将官力保皇帝先进关,自己返身迎敌,终因连日征战疲劳过度,寡不敌众,被敌人砍了几刀。但他忍痛拼杀回来,在临近关前时,不幸又被番将一箭射中,跌落马下,被关内的兵丁救起。皇上急命太医抢救。最后,断了的筋骨被接上了,其它伤口的血也止住了,就是肺被箭射穿,伤口流血,呼吸急促,吐血不止。眼看生命垂危,太医束手无策。皇帝急命四处征召能人医治。很快,一位老农拿着几株叶像棕榈叶、根像菱角肉的草药献给皇帝,说:“请把这药草烘干,磨成粉,一半冲服,一半外敷在箭伤处。”别无良法,太医们只好速速照办。果然,将官用药后,不久便肺伤愈合,也不吐血了。皇上要厚赏老农,被拒绝。老农说:“我什么也不要,只求圣上叫太医把这药草编到药书里,公布于天下,使更多的人能治好肺伤出血。”皇帝答应了,问这药草叫什么名字,老农答:“还没名呐,就请圣上赐名吧。”皇帝想了想,问老农;“你叫什么名字呀?”老农回答叫“白芨”。皇帝笑道:“那就给它取这个名吧!”于是,“白芨”就被载入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并一直运用至今。其实,按李时珍的说法,白芨得名是因“其根白色,连及而生”。其形状呈不规则扁圆形或菱形,有2~3个分枝,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以茎痕为中心,有数个棕褐色同心环纹,环上残留棕色点状须根痕,整个样子很像“小鸡头”,茎痕和环纹构成了这鸡头的“眼睛”和“眼圈”,因此很容易辨认。夏、秋两季采挖后,经洗、煮、去皮、晒等处理后入药用,常研末内服或外用,也可鲜品捣烂外用,或制作药膳吃。
白芨性味苦、涩、寒,质粘而涩,入肺、胃、肝经,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药理学研究证实,白芨含大量黏液质,其中有多种聚糖,还含挥发油、淀粉,有缩短凝血时间及抑制纤溶作用,能形成人工血栓而止血。另外,体外试验对结核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由于白芨有加强乌头碱毒性作用,所以“十八反”中明确提出不宜与乌头同用。 传统上,用白芨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收敛止血。可治疗咯血、吐血、外伤出血、便血、衄血等多种出血症,尤擅长治肺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和外伤出血。二是消肿生肌,并修复创面。可治疗疮肿、烧烫伤、手足皲裂、肛裂、溃疡久不收口、炎性外痔、皮区创面及慢性溃疡等。治疮肿,初起者可配金银花、皂刺、天花粉等;溃破而不收口者,可研末外用。治烧烫伤,可配虎杖制成药膜外用。治手足皲裂、肛裂,可研末麻油调涂,或与凡士林调成软膏外涂患处。治皮区创面及慢性溃疡,可用白芨细粉或鲜品捣烂外敷; 此外,白芨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美容消斑、减肥。白芨自古就是美容良药,被誉为“美白仙子”,还可治疗痤疮、体癣、疖肿、疤痕等皮肤病。《药性论》云其“治面上疮,令人肌滑”。《本草纲目》云其“洗面黑,祛斑”。常单味或配方制成面膜、洗剂、糊状、霜剂等外用,如人参润肤霜、宫廷流传方、白芨面膜等,也可煮粥内服,坚持应用有肯定效果。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生前常食核桃粥(其中有大豆、白芨、核桃仁等),所以到老仍面容红润、肌肤光泽。用白芨减肥,可取120克,配瘦排骨肉块120克、薏苡仁100克、绿豆或黑豆 100克、去皮切块冬瓜300克、枸杞10克制作药膳吃。先将薏苡仁和豆泡水4小时,然后将所有药料放入滚沸水中,以中火煲炖半小时,转小火再煲20分钟,关火前5分钟加少许盐调味即可。这种神奇珍贵之药,石门既有野生亦有种植,前景可观。
白术:又称术、山芥、山姜、山连、山精、冬白术等,为菊科植物。叶大有毛而作桠,采挖后除其去细根及茎叶,烘干或晒干即可入药。其味微苦、微甘且温,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能,可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等症状的治疗。
黄连:人们爱将苦比黄连。黄连虽苦,却是著名而重要的的中草药。其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具根茎,叶基生,三全裂,裂片再作疏羽状分裂,边缘有细刺状锯齿。花小,白色,雌雄异株。花期2~4月,果期3~6月。主产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石门西北山区原有不少野生黄连,特别是壶瓶山区更多,有些地名即以黄连命名,如黄连河、黄连棚等。近年野生资源锐减,有人开始种植。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其根茎味极苦,苦味在于它所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小檗碱,其次为甲基黄连碱、雅托碱等。黄连素是小檗碱的盐酸盐,它对痢疾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许多病菌都有抑制作用。通常制成片剂或针剂,对菌痢有显著疗效。黄连生活条件要求较高,生长慢,产量少,因此难以满足市场需要。现已发现小檗科小檗属许多植物的根、茎中亦含有大量小檗碱,如黄栌木、豪猪刺、安徽小檗、庐山小檗等,它们可代替黄连,提取小檗碱,制造黄连素。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前者习惯称为“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即可入药。川黄柏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3~6毫米。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甚苦,嚼之有粘性。关黄柏厚2~4毫米。外表面黄绿色或淡棕黄色,较平坦,有不规则的纵裂纹,皮孔痕小而少见,偶有灰白色的粗皮残留。表面黄色或黄棕色。体轻,质较硬,断面鲜黄色或黄绿色。

黄柏具有多种医药功能,可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可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等症状的治疗。盐黄柏还有滋阴降火功能,可治阴虚火旺,盗汗骨蒸等。

黄姜:为盾叶薯蓣的俗称,盛产于我国长江中游及云南、贵州等地。黄姜的根状茎中含有3% 左右的皂素,可为多种医药的原材料。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石门境里各乡镇几乎都有野生黄姜,由于当时药材部门大量收购,农民采挖成风,亦出现不少靠挖黄姜致富的万元户。但由于采挖过滥,致使野生资源受到很大破坏。通过后反思,人们认识到保护黄姜资源的重要性,意识到人工种植黄姜是解决皂素原料不足的唯一途径。在有关部门的引导下,农村开始了人工种植黄姜,并成立了相应的科研组织,使黄姜这一产业渐渐步入正轨。

贝母: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鳞茎,是止咳化痰的一味常用中药。相传七仙女悄然下凡,与董永结为百年之好后,玉皇大帝闻讯勃然大怒,派天兵将七仙女抓回,押送到昆仑山监禁起来。七仙女思夫柔肠寸断,加之一路上淋风沐雨,刚回天庭,便又咳又喘,卧床不起。玉帝见她病得不轻,方动恻隐之心,诏令吕洞宾下到凡间采药。深懂药效的吕洞宾听说浙江天目山上生长的贝母能治此病,便不辞劳苦将它采回了天庭。七仙女服后,果然药到病除。玉帝龙颜大悦,因吕洞宾采药有功,钦赐宝剑一柄,十分关爱地说:“仙师上山采药,若遇猛兽,可用此剑防身。”这当然是神话。但可见贝母之药效。贝母的种类很多,按功效主要可分为浙贝母、川贝母两大类。产于石门的贝母属于川贝,其止咳功效十分灵验。

茯苓:又名茯菟、茯灵、茯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等。系多年被砍伐松树之根上所结。古人认为“离其本体有有零之义,附结本根,故曰伏神。”《史记》作伏灵,谓松之灵气伏结而成也。其主要成分为菌核含B-茯苓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乙酰。茯苓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失眠、脾虚湿停、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方面的治疗。

“茯苓夹饼”亦是有名的食品,据说慈禧生前爱吃。关于老佛爷爱吃茯苓饼还有一说:相传北京城外香山法海寺的老方丈素有“老寿星”之称。其长寿秘诀除了每天坐禅、练功,就是常吃自己亲手烙的不知名的小圆饼儿。这一年,慈禧在香山行宫养病,御医看她的病并没有多大起色。有人劝她向法海寺老方丈求医。慈禧叫人用轿子将老方丈抬进了香山行宫,让左右善待了客人,老方丈才向太后进献自己亲手制作的圆饼数枚,让她服用。方丈走后,慈禧连吃三枚,便觉精神清爽许多。三天过后,病疼消失。她觉得小圆饼必有奥妙,于是只带一二随从来到了法海寺。一进庙门,但闻奇香冲鼻而来。她也不让随从声张,径自走向方丈禅房。这才发现老方丈正在烙制自己前日吃过的小圆饼呢。见太后驾临,方丈急忙迎接。慈禧好生慰问一番,方才请教此物底细。老方丈说:“人生在世不求仙,五谷百草保平安。此饼乃是老衲所采茯苓所制,名曰‘茯苓饼’,有养生健身奇效。”说着说着,他又取来自己采集之物给太后观看。太后连声称赞,并熟记在心。回京之后,她把御医和御膳房名厨叫来,让他们如法炮制“茯苓饼”,经常食用。此后,慈禧不仅很少犯病,而且头发也由白变黑了。此虽系传说,但茯苓饼的药补作用却是实实在在的。

厚朴:俗名山荷花,为木兰科植物,取其干皮入药。根皮及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然后干燥。近根部的干皮一端展开如喇叭口,习称“靴筒朴”。其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时呈鳞片状,较易剥落,有明显椭圆形皮孔和纵皱纹,刮去粗皮者显黄棕色;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较平滑,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颗粒性,外层灰棕色,内层紫褐色或棕色,有油性,有的可见多数小亮星。气香,味辛辣、微苦,可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等方面的治疗。目前,壶瓶山海拔1000~1600米的原始次森林中仍可采到野生厚朴。

田七:是一种名贵药村,是具有独特功能的人参属中的优异品种。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述:田七“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 ”田七可入药,亦可为药膳,与鸡相炖, 在菜谱上则叫“田七炖鸡”; 用熟田七配以北芪、党参、杞子、杜仲等药材浸酒,可制成“田七大补酒”;可与多种中草药配方,组制成田七痛经胶囊等中成药。在石门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尚有一定的田七野生资源。

大血藤:别名:红藤、大活血、血通、按榔钻,系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其长可达10余米,多生于山野路旁灌丛中或攀援在杂木和岩石上。其藤茎呈褐色,有条纹,里贮有大量血色液叶,如将其割开一条口子,便有有血状液体汩汩流出,干后凝结成紫黑色的血块状。故人们叫它大血藤。其叶为互生,三出复叶;小叶各不相等,中间小叶较小,有短柄,菱状倒卵形,两侧小叶较大,近无柄,斜卵形,基部两侧不对称。夏季开花;花单性,系雌雄异株;总状花序腋生,下垂;花黄绿色,花幕6片,花瓣状。秋季结果;聚合果由多数有肉质柄的小浆果组成;小浆果近圆形,暗青色。

大血藤主产于我国,越南、老挝等邻国山林中只有少量存在。石门壶瓶山中有许多大血藤,攀援着参天古木,实为不可多得的中药材。其茎藤为药用部分,一年四季皆可采用。大血藤性凉,味苦,有理气祛风,舒筋活血之功能,可用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外伤出血、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等方面。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茎呈方柱形,上部分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纵沟,长30~60cm,直径约0.5cm;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体轻,质韧,断面中部有髓。叶交互对生,有柄;叶片灰绿色,多皱缩、破碎,易脱落;完整者下部叶掌状3裂,上部叶羽状深裂或浅裂成3片,裂片全缘或具少数锯齿。轮伞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状,花冠二唇形。切段者长约2cm。夏季茎叶茂盛、花未开或初开时采割,晒干,或切段晒干后入药。

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等功能,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急性肾炎水肿等症状,还有美容之功效。相传武则天就因终年使用益母草制成的美容品,使其年过半百,肤色仍像二八少女一样鲜嫩艳丽,年愈古稀依仍容颜不衰。

天门冬:又名武竹,属百合科天门冬属,为多年生半蔓性草本。春生芽,藤蔓如钗,有逆刺。夏开花,秋结黑子在根枝旁,亦作满冬。在东岳名淫羊藿,中岳名天门冬,西岳名管松,北岳名无不愈,南岳名百部,京陆山阜名颠勒。其名可谓因地而异,其茎丛生而下垂,基部木质化,光滑而多分枝,长可达1米。叶状枝线形,簇生;夏开花,为淡红色,秋结子,成熟为黑色。下有长椭圆形的肉质块根。天门冬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滋肾之功效。可治肺肾阴虚、咳嗽吐血、阴虚发热、咽喉肿痛、消渴便秘等症。天门冬不仅是常用中药,还有美容特效。《本草纲目》云:“煮食之,令人肌体滑泽白净,除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还记载了诸多服食方法,其中有一方云:“用天门冬十斤,捣末,蜜渍。每服方寸匕。”用天门冬外敷,可起到“面黑令白”的作用。用天门冬晒干捣末,同蜜捣作丸,每日用之洗面,使用不到1月,即可让皮肤变得洁白、细嫩。

麦门冬:又称麦冬,属百合科,其茎青似莎,四季不凋,根黄白,有须如连珠。采挖其根洗净干躁后入药。性味甘、平、無毒。古人曰:“久服轻身,不老不饥。”如此看来,此系减肥的理想之药。麦门冬具有补肺、清心、泻热、润燥、强阴、益精等功用,对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等症状均有疗效。

五加皮:又名白刺、文章草。春生苗,茎叶俱青,每叶下有一刺,五中相加者为良。其性辛、苦,温。有归肝、祛风湿、强筋骨等功能,可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拘挛、腰膝软弱、小儿行迟等方面。治风湿痹痛,可单用浸酒饮,或搭配其他祛风湿药同用。因其有强筋骨作用,对肝肾不足,腰膝软弱、行走无力及小儿行迟等也颇为适用,可配伍其它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常与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等同用,如五加皮饮。

五倍子:又名文蛤、百虫仓、倍子、生肤木,为植物漆树科盐肤木。叶上五、六月有小虫,如蚊,食其。老则遗种结球于叶间。其壳坚脆,其中空虚,有细虫。山人采取蒸杀,否则虫穿壤而壳薄且腐烂。其可染皂、入药。药性酸、咸、平。有归肝、脾、肾、肺、大肠之功效,能败毒抗癌、收敛止血、医疮消肿。其主要作用有三:其一,五倍子鞣质能凝固并破坏癌细胞原鞣质,具抗肿瘤作用,对小鼠肉瘤S-180,人类宫颈癌细胞JTC-26的抑制率均达90%以上。其二,酸树脂对粘膜、皮肤等组织溃疡有显著收敛作用;并能加速血淤的凝固呈止血作用。其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明显的抑菌或杀菌作用;对接种于鸡胚的流感甲型PR株病毒亦有抑制作用。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茎方有棱,叶相对,有毛似锯,故俗称锯子草。取其干燥根及根茎入药。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后干燥。其根茎短粗,顶端有时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枝并具须状细根,长10~20厘米,直径0.3~1厘米。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纵皱纹。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剥落。其味微苦涩,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能。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癓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方面的治疗。

苦参:为豆科植物,叶碎青似槐,春生冬凋,开黄白花,七月结子如小豆。可春、秋二季采挖其根,除去根头及小支根,洗净干燥后入药。其根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长10~30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光滑。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亦可趁鲜切成3~6毫米厚的片;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可见同心性环纹。气微,味极苦。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能,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等方面;亦可外治滴虫性阴道炎等方面。

何首乌:因古人何田儿服之发乌得名,亦名白首乌、赤首乌、铁秤能、红内消、夜交藤等,为多年生缠绕草本,为中国特有种。其生存于海拔200~800米的丘陵地带,喜生于山野石缝中、路边、墙旁、山坡林缘。苗有雌雄,藤蔓相交,茎细长,多分枝,绿紫色,基部木质。叶互生,有长柄;叶片心形,长5~9厘米;托叶鞘膜质,褐色,易破裂。秋季开花;圆推花序大形,顶生和腋生;花小而多,绿白色。秋末结果;瘦果三角形,黑色而光亮表面贴生3个翅状的花被片。地下有黑褐色肥大的块根,有的似男女人形。其叶、根、茎,均可为药。夏秋可采其叶;立秋前至第二年的立春前可挖其根茎。古籍记载,首乌起用于晚唐,盛行于早明,沿用至今。其性微温,味苦涩。其主要化学成分有活性多糖、C21甾体苷、卵磷脂、蒽酮衍生物、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等,具有强筋壮骨、补肾壮阳之功效,适用于腰膝酸软、健忘失眠、遗精阳痿、须发早白等症,亦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等作用。近年来又以它为主要原料开发出大量滋补系列食品,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被历代名家视为摄生防老珍品。

石门多为野生何首乌,喜生山坡石隙中。1944年、1993年,壶瓶山地区的农民先后采挖到酷似人形的何首乌,老百姓称之为“何人夫妇”,自是野生首乌中的珍品。近年亦有人工栽培首乌。民间历来有用之泡制药酒的习惯。但据古书载:泡酒时忌用铁器,忌与诸血、无鳞鱼食饮,特记之。

枸杞:棘如枸之刺,叶如杞之条,故名枸杞。其子秋熟,形状如梭,色艳如枣,服之轻身益气,颇有滋补功能,人们习惯泡酒饮用。其根名地骨皮,亦可入药。

菖蒲:又名尧韭、菖阳。其有泥菖蒲、水菖蒲、石菖蒲之分,以石菖蒲为佳。石门亦多石菖蒲。有治疗风寒湿痹、咳逆心痛之功能。

紫苏:有圆叶者,有叶多叉桠者。夏采茎叶,冬采子,其俱有降气散寒之功能,可与多种中药相配,亦可做蔬菜。人们更多地是以紫苏为佐料,既有美味作用,又有医药效应。

茴香:又名蘾香、八角珠。丛生、细叶、茎粗、性温,能下气,子可和食品同用,辟宿臭。古人多怀之衿衽咀嚼,对治疗大小便闭、鼓胀气促、肾虚腰痛有明显的疗效。茴香亦可作为多种荤菜的佐料。

薄荷:方茎赤色,其叶对生,能去风热、凉血。孙思邈在其医书中称蕃荷。又名苏薄荷、鱼香草。其在中医药中用途甚广,以茎、叶入药,性寒,味辛,具有解表、散风热的功能,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用茎、叶煎汤熏洗,亦可治各种皮肤湿疹、漆疹。

薏仁:又名薏苡仁、苡米、苡仁,是常用的中药,又是普遍、常吃的食物。春三月其宿根自生叶,如初生芑苗。五、六月抽茎、开花、结实。一种粘牙者尖而壳薄,米白,可作粥,亦可酿酒。其种子圆而壳厚、坚硬,即菩提子,米少,可作念珠。薏仁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维生素B1、B2,有使皮肤光滑,减少皱纹,消除色素斑点的功效,长期饮用,能治疗褐斑、雀斑、面疱,使斑点消失,并滋润肌肤,防止脱发。此外,薏仁算是榖物的一种,以水煮软或炒熟,比较有利于肠胃的吸收,身体常觉疲倦没力气的人,可以多吃。薏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分解酵素,能使皮肤角质软化,皮肤赘疣、粗糙不光滑者,长期服用也有疗效。

山楂:山楂有两种:一种树高数尺,叶有五尖,桠间有刺,三月开五月出花,实色有赤、黄,可入药。一种高丈余,花叶皆同,但实稍大而色黄绿,皮涩肉虚,采药者不收。山楂有助消化之功能,但其只消不补,脾胃虚弱者更不宜多食用,孕妇及消化性溃疡患者不宜多食,一般空腹时也不宜多吃。

香附:俗名回头青。其叶如韭菜但较之硬,有剑脊。五、六月抽茎,呈三棱状,中空。茎端复生数叶,开花成穗。其根有须连接,数子,有细黑毛。可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膛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症状。

车前:春初生苗,叶大,中抽数茎作穗,实如葶苈,五月采苗,七月采实。其好生道旁及马迹中,即《诗》所云“苤莒”。车前有清热、利尿、明目功效,全草可治水肿、尿路结石;外用亦有治疖疮、抗菌、祛痰等作用

荆介:又名假苏,因香气似紫苏而得名。其味辛温,有解热去风等药效。

苍耳:《诗》云“卷耳”,《尔雅》谓“苍耳”。其实如妇人耳珰。又曰羊负来、常思菜。其子去皮为面,可作饼,亦可熬油点灯。苍耳有发汗解表之功能,可用于感冒、头痛、鼻塞、鼻炎、上颌窦炎等方面的治疗;亦能散风祛湿,可治皮肤痒疹及风湿痹痛。

柴胡:又名芘胡,嫩则可茹,老采为柴。苗名芸蒿。其叶有如麦冬者,有似韭叶、竹叶者,以竹叶者为佳。 柴胡属伞形科植物,多年生草本,以根及全草入药,其味苦、辛、性平,具有和解表里、舒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能,主治感冒、胸肋胀疼、月经不调等病症,是我国大宗紧缺中药材之一,价格高昂。石门过去多野生柴胡,且环境适栽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前胡:根似柴胡而柔软,味苦,微寒,有疗痰下气之药效。

桔梗:为多年生草本,叶如荠苨,茎如笔管,其根有心,别于荠苨。药用其根,有润肺祛痰、消毒排浓的功效,为常用中药材,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上占据着一定的地位。目前野生资源渐少,但使用量却有增无减,故发展前景看好。

泽兰:又名龙枣、虎蒲、地瓜儿苗、地笋、地石蚕、蛇王草等。叶似菊而尖长,其香如兰,生于沼泽地、水边;夏、秋季茎叶茂盛时采割,晒干。其味苦,性微温,内含挥发油黄酮甙、皂甙、酚类、糖类及鞣质,有活血化瘀、行水消肿等功能,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水肿等。

栝楼:齐人谓天瓜,《本草》称地瓜、谷支瓜蒌。栝楼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以果实、块根、种子入药。果实中含皂甙、天花粉蛋白等,具有润肺祛痰、滑肠散结等功效。美国用天花粉蛋白治疗艾滋病获得良好效果。

半夏:名称繁多,《本经》谓地文、水玉,《别录》谓守田、示姑,《唐本草》谓羊眼半夏,《纲目》谓和姑,一些地方药物志上则谓蝎子草、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地鹧鸪、地茨菇、老黄嘴、老和尚头、野芋头,老鸹头、捉嘴豆子,地巴豆、无心菜根、天落星、老鸹眼、麻芋子、地雷公、老瓜蒜、狗芋头、珠半夏、裂刀菜、麻草子等等。其二月生苗,一茎三叶,浅绿似竹叶,上大下小,皮黄肉白。五月采实小,八采实大。其味辛性温,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能。可用于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等多种症状的治疗,亦可外消痈肿。
南星:其入牛胆内风干,名胆星。性暖,有毒,具有去痰定气之功效。

元参:又名玄参,花有紫白,叶似脂麻对生。又如槐叶,尖长有锯齿。细茎为青紫色。二月生苗,七月开花,八月结黑子。元参具有降压消炎功能。若与红枣一道熬汤,可长期代茶饮用,对补益身体大有好处。

地榆:是一种高约30~80厘米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似榆而长,两边作锯齿状。根形略似胡萝卜。其有止血、消肿、止痛、降压等作用,可用于便血、尿血、血痢、痔疮等病症的治疗。据古人说其烧灰能烂石,煮石者用之。

豨莶:即猪膏草。楚谓猪为豨,呼草之辛毒者为莶,为菊科植物。茎略呈方形,多分枝,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紫棕色,有纵沟及细纵纹,被灰色柔毛;节明显,略膨大;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带绿色,髓部宽广,类白色,中空。叶对生,叶片多皱缩、卷曲,展平后呈卵圆形,灰绿色,边缘有钝锯齿,两面皆有白色柔毛,夏、秋二季花开前及花期均可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入药。其性辛、苦、寒,有祛风湿、利关节、解毒之功能,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等方面。

牵牛:为旋花科植物,蔓生篱落间,有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黑者蔓有白毛,断有白汁,叶有三尖,花如喇叭,俗称牵牛花。其子有蒂裹之,初为色青,成熟后即或黑白。白者蔓微红无毛,有柔刺,花浅碧带红。种子蒂长寸许。采嫩果用蜜煎之,即为天茄。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表面灰黑者称黑丑,淡黄者称白丑,二者同用。其味苦、辛,性寒,有毒。亦有归肺、肾、大肠经、泻水通便、清痰涤饮、杀虫攻积等功效。临床用名为牵牛子或炒牵牛子。

茵陈:俗有“二月茵陈三月蒿”之说,故曰茵陈蒿,为菊科植物,多生于山坡、旷野、路旁,或河岸及附近的湿润沙地,喜温暖湿润气候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其味苦、辛,性微寒。有清湿热、退黄疸之功能。
芎?:有多种:出胡戎者为胡芎;根节如马衔谓马衔芎;状如雀脑谓雀脑芎;出关中者为京芎,亦曰西芎,蜀中者为川芎;天台者为台芎;江南者为抚芎。其叶似蛇床而香,节大茎细,宿根生苗。八月根下结实。其味辛温。可用于中风、头痛、寒痹、筋挛、金疮、妇人血闭无子等方面的治疗。

蘼芜:大叶似芹者为茳蓠,细叶似蛇床者为蘼芜。其性味辛、温、无毒。入药后,小可治咳逆、泄泻,大可治风眩、中风。

三棱:又名京三棱、草三棱、鸡爪棱、黑三棱、石三棱等,为多年生草本,喜生水旁,似茭蒲而有棱。其性味苦、平、无毒。可用于症瘕鼓胀、痃癖、小儿气癖、反胃恶心、乳汁不下、浑身燎泡等症状的治疗。

常山:苗名蜀漆,色黄、细实,形如鸡骨者优。生用令人吐,制熟为佳。性辛寒,有小毒,亦有截疟祛痰之功效,可用黄酒浸泡入药。

连翘:别名黄花条、落翘,为木犀科植物,叶对生,卵形至椭圆状卵形,边缘有锯齿。秋季果实初熟略带绿色时采收,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时采收,晒干,习称“老翘”。果实有大小,用时宜去心。其性微寒,味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用于外感风热、咽喉肿痛、痈肿疮疖、瘰疬等治疗。

大黄:又名西大黄,马食之能快奔疾驰,故古人谓之将军、锦军,为蓼科植物。茎赤,叶大,根粗。其味苦,性寒,有归胃、脾、肝、大肠、泻热通便、解毒消痈等多种功效;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腮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道出血、咽喉炎、牙龈脓肿、皮炎、湿疹、淋病、带状疱疹等。

牛膝:茎有节,似牛之膝。可治腰、足挛痹,但忌与牛肉同食;此外,孕妇忌用。

决明:苗高三四寸,叶如苜蓿而大,具有明目之功能,故名之。

蕺:俗称鱼腥草,又名丹根苗,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湿润环境,尤其适于池塘边、潮湿的屋场边。茎、叶俱紫赤,似荞麦而肥,气味特异,有人喜之,有人恶之。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咳之功效,亦是治疗咽炎的特效药。此外,可做凉拌菜而食之,近年,有人亦将其制作成泡饮原料,供应市面。

艾:又名冰台、艾蒿、医草、灸草、蕲艾、家艾、甜艾、草蓬、艾蓬、香艾、阿及艾等。如果说杏是中医之花,那么艾便是中医之草了。艾的药用在我国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患了7年的慢性病,用艾3年就可治好。另据史料记载:唐朝的孙思邈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穴,活到100多岁。民间亦有俗语“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就是说常灸足三里穴确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日本的一位194岁高寿老人也曾向日本天皇传授秘诀:即每月初一灸足三里穴,连灸8日,月月如此,肯定会保证健康。如此说来,足见孙思邈使用艾的方法流传之广。由于艾在燃烧时产生的烟剂对人畜无害,气味芬芳,又能达到消毒杀菌、除害防病的目的,所以民间至今一直在使用。

艾味苦、性辛温,宜入肝、脾和肾,具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虚寒引起的月经过多,崩漏以及妊娠下血、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痛经等病症。与地肤子和苍生等混合后水煎熏洗可治湿癣瘙痒。把艾叶阴干揉成艾绒制成艾条,是针灸治病的主要药品。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艾的应用也有了新的发现与进展。用艾的浸制液可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其总有效率达81.88%;艾制剂内服外用,可使痔疮迅速止痛消肿;而用它医治慢性肝炎,总有效率可达90%;用艾的气雾剂治哮喘效果也十分理想,且无毒副作用。此外,艾还能防止动脉硬化、扁桃腺炎和治疗刀伤。用艾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疗效达80%。艾还可防止肿瘤病人因化疗引起的血尿。当今,艾的制剂、品种颇多,如针灸用的艾绒、艾条、艾饼;内科用的有片剂、针剂、水剂和气雾剂、汤剂,外科用的油剂、栓剂等。

艾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出产,以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这种神奇的良药为人类的健康奠定了基础。石门几乎遍地是艾,自古以来人们就广泛应用。《同治县志》中早有记载:“医用,炙草。……重五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炙病甚验。悬于门,可禳毒。”至今,人们沿袭端午节洗艾水浴、将其悬之门楣、以及夏夜熏艾驱蚊等习俗。

除上述所列外,还有牛藤、蒲公英:威灵仙、淫羊霍、覆盆子、谷精草:木鳖子、木贼等多种野生中草药,均于同治县志中有所记载,由于篇幅有限,不一一赘述。

由于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渐少,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石门地区相继成功地引进和人工繁殖、培植了大量动、植物药材,现将药名登录于下:

引养动物类药材有:梅花鹿、地龙、貂、金蝎、土鳖、白花蛇等6种。

引种植物类药材有:山药、大黄、大茴、大枣、小茴、山楂、女真、广木香、川牛夕、怀牛夕、云木香、木瓜、木通、木贼草、贝母、天麻、丑牛、牛蒡、丹参、无花果、白芍、白术、白芨、白芷、生姜、白扁豆、玉竹参、半夏、地黄、红花、藏红花、当归、人参、玄参、防风、远志、百合、丹皮、杜仲、赤芍、辛夷、杏仁、桃仁、川椒、延胡索、板蓝根、吴芋、银花、补骨脂、连翘、泽泻、枣皮、青皮、枳壳、细辛、苦参、陈皮、厚朴、独活、前胡、吐丝子、钩藤、党参、桔梗、柴胡、紫胡、益母草、秦芄、射干、白菊、紫苑、栀子、黄柏、黄连、黄芪、款冬花、苡米、薄荷、蒿本、田七、续断、银杏、茵陈、白木耳、香菌、青木香、松伏苓、猕猴桃、蔓京子、粉葛等84种。



Copyright © 2014-2020 SM-JJ.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石门经济网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湖南省石门县城,楚江街道澧滨路  邮政编码:415300

有需必应:15074208906(24小时恭候)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件邮箱:2971306639@qq.com 点击这里投件!

ICP备案号:湘ICP备15002191号    社会信用代码:92430726MA4LPR6M1J    湘公网安备43072602000232号